A A A

走路不穩、小便失禁、記憶力變差?-淺談常壓性水腦症 -腦神經脊椎外科 醫療團隊

72歲的呂婆婆坐在輪椅上由兒子媳婦一群人推進診間來,還沒把輪椅的煞車扣上媳婦就忙不迭的開始述說:
“我婆婆又跌倒了,已經是兩個月內第三次,每次都摔得鼻青臉腫,來急診做了電腦斷層好像有沒有什麼大問題?”
“是啊,醫生,你幫我們看看到底是怎樣?”兒子接著補充著
點開過去就診的紀錄,的確這陣子好幾次進出急診,每次都是跌倒,婆婆的臉上手上掛著新舊的擦傷,沒有縫合已經算幸運了。
接著點開電腦斷層檢查-這是項快速且準確的影像檢查,可以從灰階的影像中判斷出是否有急性出血。婆婆確實沒有任何腦出血,但是腦中的一大片區域已經被水佔領,正常腦的神經組織往顱骨側有明顯的擠壓,我心裡有了譜。

水腦症,原文是Hydrocephalus,意思就是腦裡面有“太多的”水。正常人腦本來就是浸泡在水中(專業術語是腦脊髓液,俗稱龍骨水)。腦脊髓液雖然不含任何神經細胞,但他在神經系統中的角色卻非常重要,他給神經帶來養分、帶走廢物、緩衝隨著正常活動而產生的腦部晃動、維持環境酸鹼值的恆定等。正常生理狀態下腦脊髓液是有分泌、循環、吸收的一個動態平衡;然而有很多疾病會干擾甚至破壞這個平衡,最常見是導致循環或吸收出問題,因而產生腦脊髓液在腦內的滯留,進而產生水腦症(問題不是水,而是“過多的”水)。

原發性常壓性水腦症(idiopathic normal pressure hydrocephalus, iNPH),好發在老年族群(年齡60歲以上),會產生多方面的症狀,最容易辨別且常見的症狀主要有三(triad):步態不穩、小便失禁、記憶力變差。其他還有非常多症狀表現包括頭暈、頭痛、注意力下降、行動遲緩、話變少,甚至癲癇等都有被報導。然而,由於老年族群亦是腦神經功能減退的年紀,因此臨床上這些症狀容易被誤以為是退化而延遲了接受治療的時機。

當我描述了那些典型症狀家屬頻頻點頭之際,我幾乎可以確定呂婆婆正受水腦症之苦,而頻繁的跌倒正是反應了她越趨不穩的步態以及遲緩的保護反應使得臉部頻繁受創。
“醫生,那要怎麼治療?”另一個兒子急切地關心著

水腦症的標準治療是手術,雖然有一些藥物機轉能夠減少腦脊髓液的分泌或增加局部腦的血流,然而目前為止臨床上仍然沒有直接能夠促進腦脊髓液循環或吸收的藥物。下水道塞住了該怎麼辦?疏通囉!手術就是以引流管將腦內過多的水分導引至身體其他腔室代為吸收,詳細手術的細節、適應症、風險等可洽神經外科醫師。

手術後隔天查房,呂婆婆精神奕奕地坐在床上吃早餐,陪伴在旁的的媳婦笑著說她眼神明亮許多,記憶力也好些了,晚點吃飽再讓他下床看看!“走路還是要小心,一下子走太快還是會跌倒喔!”我笑著回應著,心裡知道功能減弱的腦神經已經在緩緩恢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