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愛」孩子,不要「礙」孩子- 精神科-諮商心理師團隊

拉著媽媽的手,皓皓緩緩地走入會談室,他長長的丹鳳眼,身型略顯瘦弱白淨俊秀,披著一件媽媽的長襯衫,顯得有些瑟縮!據媽媽表訴「皓皓今年國三,在校學業表現不佳,常因身體不適(頭痛、肚子痛)缺課,且有人際關係疏離的問題,沒有要好的朋友,休息時間總是一個人呆坐在座位上,很少與人互動。」

會談過程中,皓皓對心理師的問話過程,聲音尖尖細細的常低聲請媽媽代答,媽媽表示「他這兩天喉嚨不好」,但聽起來其實像是男生變聲階段呈現不自然的嗓音。皓皓可配合進行心理評估,但要求媽媽陪伴,在媽媽與心理師的努力鼓勵下,皓皓才勉強願意單獨留下,顯得對媽媽相當依賴。為鼓勵皓皓單獨留在測驗室,媽媽對他說:「不要怕,媽媽就在門口保護你」。評估期間,媽媽擔心皓皓喉嚨太乾,買了一瓶果汁送進來;評估結束後,當打開門時,媽媽緊靠著門邊站著,心理師對皓皓說:「你看,媽媽一直都在門外保護你」,媽媽要求皓皓:「來,媽媽抱抱」,但皓皓轉頭沒有回答。因皓皓忘了帶走媽媽的長襯衫,心理師追上前去交還,見到媽媽右手摟著皓皓的肩膀,左手攙扶著皓皓的手前進。根據心理評估的結果,皓皓的智力偏低,但仍在正常範圍內,他最大的問題是缺乏基本人際互動的能力,並且對媽媽過度依賴。

如果說,孩子是一棵樹苗,父母師長的關愛無疑是培育滋長的土壤,但是,除了土壤,小樹苗還需要其他的條件(水、空氣、陽光)才能成長得好,這些條件包含:適時的指導及要求、嘗試錯誤與自我調整的機會、家庭以外的人際互動…等。過度的關愛,就像過度施肥的泥土,對小樹苗反而是負擔和阻礙!
如何讓父母的「愛」不要變成「礙」?下面有一些教養的建議提供家長們參考:

一、不要過度保護,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如果要孩子學會走路,就不能一直抱著他」。以走路為例,孩子在這個過程難免跌倒、碰撞,那是正常且必須的,孩子必須從嘗試和挫折中累積經驗,才有利於人格與各項能力的培養。因此,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年齡和能力,給予適當的協助(但不是「代勞」),鼓勵孩子嘗試達成某些任務或工作,如:綁鞋帶、穿衣服、寫功課、跟麥當勞叔叔點餐、安排休閒活動、收拾房間、自己做一些決定…等。孩子可能一開始做得不好,但父母一定要忍住,不要責備他,也不要幫他完成,並針對孩子「勇於嘗試與練習」的行為多多稱讚。

二、堅持適當的原則,才是愛孩子:有些孩子很會提出要求,並且死纏爛打,未達目的絕不罷休,有些孩子用哭的,有些孩子用撒嬌的,有些孩子則採用無理取鬧的方式,令父母頭痛萬分!其實,父母可以先想想孩子的這些要求是否有道理,如果確實反映出他們的需求(如:學校真的要求孩子準備某些文具用品),當然應該滿足他們,但是,若孩子的要求並不合理,像是:看到了喜歡就一定要、每次出門一定要買一樣玩具、要先買玩具才肯完成份內工作(如:上學、寫功課)…等,則父母應堅持到底,別讓孩子以令人討厭的方式達成目的,對於孩子的哭泣、撒嬌或無理取鬧,不妨忽略不予理會,你的堅持能讓孩子更懂得自制與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