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食物中毒的介紹與防範

隨著天氣的轉變,食物的保存與食安有密切的關係。食物中毒主要分為細菌性、天然毒素、化學性食物中毒三類。在日常生活中細菌性食物中毒較為常見。以下是針對細菌性食物中毒作簡單介紹:

(1)腸炎弧菌:

主要為海鮮貝類於沿海地區及海底污泥中易受到污染。腸炎弧菌的繁殖相當快,如果食物的容器、砧板、或廚師生熟食無分開處理造成交叉汙染,則受污染食物很快達到致病程度。一般除了腸胃症狀外,會有血便出現。

(2)金黃色葡萄球菌:

廣泛的分佈在皮膚及黏膜上,尤其是化膿的傷口更是食物污染的主要來源。此毒素即使熱水煮沸仍無法破壞。病人會有急性腸胃炎,脫水、休克都可能發生。

(3)病原性大腸桿菌:

大腸桿菌可能分布在飲水、土壤、人體腸胃道中。最可怕的是少數出血性大腸桿菌,此菌會引起發燒、全身溶血、出血、甚至急性尿毒症。

(4)沙門氏桿菌:

在人類、家畜、家禽類的腸胃道都有分佈。因此容易污染肉類及雞蛋,造成疾病。沙門氏菌感染會引起腸胃炎、發燒、發冷、顫抖、頭痛、腹痛等症狀;常須抗生素治療。

(5)肉毒桿菌:

常在肉類罐頭、發酵的豆類食品出現,能產生耐熱的肉毒毒素,是最劇毒性的神經毒素之一。

 

以下簡單介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防範食物中毒

(1)新鮮:購買時注意食物的鮮度及保存期限,避免過期或受污染。

(2)清潔:食物應清洗乾淨包括器具、容器、調理及食用場所均應保持清潔。生食熟食應分開處理,並有專屬的器具。

(3)迅速或冷藏:新鮮食物要迅速調理或給予適當的保存,例如:冷藏冷凍,烹調好的食物要盡快食用勿隔餐。

(4)加熱:食物要加熱完全後才可食用。

(5)明辨:對於無法判辨安全性或是來路不明的物品,不要輕易去食用。

(6)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尤其是調理食物前及如廁後應洗手的習慣。

(7)手部有傷口化膿應包紮完全,確保傷口不會接觸食物。

(8)勿食用發黴、過期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