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 聖保祿醫院四十週年院慶特刊
A A A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保祿寶寶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熟悉的醫院大門-賴祐德
台北醫學院畢業 內科部住院醫師

民國六十四年十月卅一日,賴佑德醫師誕生於聖保祿醫院產房,大約五、六歲時,因為父親住院緣故,再度來到醫院,讓賴醫師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聖保祿醫院的「大門」。

經過了廿多年的歲月,學業有成的賴醫師,於九十一年九月選擇到自己所熟悉的「出生地」聖保祿服務,正式進入保祿大門。不僅在醫院裡認識了他的終生伴侶,成為名副其實的「保祿夫妻」,在今年十一月初,賴太太更產下了一位「保祿寶寶」,讓賴醫師擁有一個人人稱羨的「保祿家庭」。

賴醫師說:「這是我出生的地方,對醫院當然有著一份親切感,同仁之間真誠地互動,更讓我體會到一份別處沒有的溫暖。」因此,賴醫師期許自己持續提昇專業能力,俾能對醫院有更大的貢獻。此外,他也衷心期盼平日行事低調、「深居簡出」的自己,能在保祿大家庭中,與同仁們共同擁有「保祿真情」。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感恩又難忘的母難日-周佑達
中國醫藥學院畢業 精神科主治醫師

民國六十五年十一月三日,對於「坐斗出世」的「保祿寶寶」周醫師來說,不但是個感恩的日子,更是一個難忘的「母難日」。

周醫師說:「醫院裏同仁展現的親切感、地板和燈光營造出的溫馨氣氛、還有矗立在服務台旁的『無坫聖母』像、以及懸掛在牆上介紹新任教宗本篤十六世的聖像,其中蘊含的宗教氣息和無形的道德規範,都是其它醫院所缺少的。」

在周醫師的成長過程中,每當遭遇逆境,宗教的「超自然力量」都讓他得到安穩的依靠;因此,周醫師在面對家暴或性侵害個案的時候,都能將案主的勞苦重擔,交托給掛在病房牆上的「耶穌苦像」。

對於自己能在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來到出生醫院服務,周醫師除了感謝醫院給他一個溫馨、親切的工作環境外,也感恩王維蒂主任給予他許多學習的機會;當然,因為自己是位「保祿寶寶」,周醫師也期許著自己,對於聖保祿醫院,要比其他同仁擁有多一份的付出與承擔。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愛的奇緣-柯皓文
台北醫學院畢業 胸腔科主治醫師

民國六十年十二月十日,柯醫師在父母期待下,誕生於聖保祿醫院。住院醫師訓練期間,曾被派至本院短暫服務,母親對於他能回到出生醫院為病患服務,內心無比喜悅,他自己也對這樣的巧合感覺非常奇妙。

現在他已升為主治醫師,因兩院胸腔科之院際合作關係,奇蹟似的又回到醫院服務,與聖保祿醫院的緣份,真是不可言喻。

柯醫師原本住在桃園,擔任教職的柯媽媽,從小就和他分享出生醫院的故事,因此他對醫院並不陌生;求學期間舉家搬到台北,對於醫院的發展,未有進一步的認識。

民國九十四年八月來到為自己接生的醫院服務,身處溫馨、親切的工作環境,再次讓他這位「保祿寶寶」印象深刻,被長庚人戲謔為樂不思蜀,他期許醫院能永遠保有美好的人性關懷傳統,讓工作人員與病患都能在溫馨的環境中,快樂的工作並得到最妥適的照顧。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主賜恩寵-第一位保祿之喜 張光輝
任職於高雄星辰飯店

民國五十五年一月十二日,聖保祿醫院產房全體人員充滿雀躍之心情,引領期盼即將誕生的第一位保祿寶寶—張光輝。他是醫院開幕以來,首位迎接的新生嬰兒。

目前服務於高雄的張先生,家人仍住在桃園。他依稀記得自己是醫院第一位出生的寶寶,因為以前也曾有醫院的工作人員找過他,讓他覺得很幸運,也深覺與醫院共同成長的感覺真好。

因地緣關係,家人生病都到聖保祿醫院就醫並得到優質的照顧。最近奶奶在呼吸照護病房接受治療,家人經常出入醫院探視,深深感受到醫院時時都在成長與壯大,他感覺與有榮焉。

資深保祿人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大家誠懇鬥陣!-劉綠妹
民國59年9月1日到職 任職於環衛課至今

劉阿姨於民國五十九年九月到職至今服務本院清潔工作已三十五年了,每天從新莊(丹鳳)至保祿風雨無阻樂在其中。「大家誠懇鬥陣!」(台語)是劉阿姨常說的一句雙關語;阿姨就是藉著這些有趣生動的「歇後語」及她那些「永遠都講不完的故事」和我們打成一片。

「你們知道嗎?我還去掃過太平間喔!」,「有時,為了協助法醫,我還要替大體『翻身』耶!」這是阿姨在醫院人力不足的六零年代,鼓起勇氣多次打掃太平間,所留下的深刻記憶。

此外,獨自清理醫院臭水溝,也是一件令阿姨津津樂道的事蹟,阿姨自豪地說:「那可是一份『大男人』的工作喔!」

然而,能夠完成這些艱鉅任務,阿姨都歸功於當時的院長-馬玉芳姆姆的「愛心做伴」。阿姨還常常告訴我們:「就是因為院長和修女,天天為我們念經、求平安,我們才會在醫院服務這麼久啊!」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揮大筆的環保尖兵-施美珠
民國59年11月13日到職 任職於環衛課至今

珠媽於民國五十九年十一月即在保祿服務。回想當時的馬玉芳院長體恤員工生活不易,故允許員工可先預支薪水,女性員工工作期間亦能哺乳;陳正文修女提供回收的舊童裝並每天為珠媽代禱,沈院長所提供的打工職缺,幫助女兒完成學業,這些恩惠讓珠媽有著訴不盡的感恩。

在珠媽服務的過程當中,也因為效法修女們的節儉美德,為醫院減少了許多不必要開銷。「隨手關燈」就是珠媽所恪遵的美德,只要發現哪個無人角落亮著燈火,珠媽必定以她的「一指神功」為醫院省電,當然,珠媽的省電行動,也得到了所有同仁的認同。

在整理垃圾的時候,珠媽也會仔細地挑出資源回收垃圾,雖然,這對清潔人員來說,是額外的負擔,但為了減少資源的浪費,並為子孫多機一點福氣,珠媽還是相當堅持她的環保行動。

珠媽說:「地球只有一個,而且能源是有限的!所以,就算時代在變,『惜福愛物』的美德,還是不能有絲毫的改變。」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感恩心、惜福情-廖玉梅
民國63年11月3日到職 任職於婦產科病房

目前服務於院長室/醫教 廖姊於民國六十三年十一月來到保祿醫院,懷抱著「助人為樂」的熱誠,即使後來轉戰行政工作,廖姊依然相當懷念過去在護理單位直接服務患者的時光,那使廖姊體會到生命的可貴和擁有健康的喜悅。

為了力行:「讓今日之我,勝於昨日之我。」的人生哲學,轉戰行政工作的廖姊,依舊憑著同樣的熱誠,服務每一位同仁;廖姊感恩的說:「如此能夠汲取同仁們的種種優點,來充實自己的不足」。

『只要我們願意做,就有機會學習!』乃是醫院給予同仁的最大彈性。」這也是讓廖姊認同醫院的原因之一;但與廖姊共事的同仁,往往也為廖姊太過打拼,甚至將醫院當成自己的「另一個家」,而感到相當不捨。

廖姊說:「在我的認知當中,並沒有所謂的『退休』,有的只是角色和職務的轉變;然而,只要能夠秉持著一份:『感恩心,惜福情』,無論是何時何地,我都可以積極地去面對一切,並付出一份最大的關懷。」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愛的永遠交流-鐘卻
民國65年12月7日到職 任職於婦產科病房 目前服務於門診護理站

鍾姊於民國六十五年十二月到職,因最初在產房服務,親手接生過許多「保祿寶寶」,因此與「保祿寶寶」的家屬,結下了許多不解之緣。

如今在健兒門診服務的鍾姊,常遇到當年親手接生的「保祿寶寶」帶著自己的下一代,前來接受預防注射,這也讓鍾姊十足享受到那份「當阿嬤的喜悅」。

然而,民國八十九年,女兒的一場車禍,來自院長、修女以及同仁們「愛的關懷」,讓鍾姊有說不完的感動,儼然成為鍾姊的堅實後盾。

在女兒康復後,將「感動」化為「行動」的鍾姊,更抱著一份「以愛還愛」的心境,在醫院C棟的「無坫聖母」雕像面前發願道:「我退休之後,還要繼續在醫院裏當志工。」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聖保祿醫院的亞巴郎-曾淑華
民國69年1月3日到職 任職於藥局 目前服務於業務部

曾姊剛進藥局服務時,每天早上和另外兩位同仁就得跟在注重整潔的唐姆姆後面,用抹布及去污粉將工作檯徹底地消毒一遍。

曾姊說:「在那個時候,這是一件讓我恨得『牙癢癢』的無聊工作;不過,仔細想想,如今醫院對於『感染管制』的重視,不就是從這裡衍生出來的嗎?當初姆姆的身教,確實讓我獲益良多。」

八零年代初期,為了因應醫院業務的發展,曾姊轉任財務部,跟著沈院長學習醫療衛材的採購及管理工作;民國八十六年,曾姊再次轉任至業務部擔任門診申報、主檔維護及現在的帳務管理工作。

曾姐分享到:「從專業到行政的輾轉輪調,不但能豐富自己的經歷,更可以增長自己的見聞與智慧。此外,我也希望能夠為醫院,多承擔一些事情。」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點點滴滴在心頭-蔡杏鳳
民國70年11月13日到職 任職於檢驗科至今

民國七十年十一月,蔡姊生平首次離鄉背井來到聖保祿醫院。蔡姊說:「當時部門與部門的距離,頂多就只隔著一條走道,所以彼此的關係自然也就相當融洽。」

蔡姊分享道:「有一回,我的薪資因為筆誤,而少了三千塊錢,我竟然就大膽地直奔院長室向馬玉芳姆姆反應,那時我還未滿廿歲耶!不過,忙著處理公文的院長非但沒有譴責我的唐突,還幽默地回應著:「『那是因為妳工作不努力!』」

記憶拉到了醫院擴建的年代,沈院長親自掃走廊、擦拭冰箱的身影,更讓蔡姊深切地領悟到什麼叫做以身作則,尤其是檢驗科物資缺乏的時候,沈院長的有形支援,更讓蔡姊有著無限的感恩。

蔡姊說:「如果不是親眼所見、親身經歷,誰會相信一位日理萬機的領導者,竟也有如此體貼纖細的一面呢!」修女們樸實無華的風範,也影響著蔡姊領導臨床檢驗科,持續朝著「醫療傳道」的崇高使命,精進!再精進!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沒有聲音的僕人-李玉英
民國71年2月1日到職 任職於行政辦公室 目前服務於管理部/人事室

個性內向的玉英姊,十七歲到院工作;初來之時,擔任櫃檯收費之工作,透過設有鐵欄杆的繳費櫃檯,與家屬、病患間的互動就只剩那小小的現金遞交窗口,大家笑稱那是『小洞』。由於她總是溫和、耐性、靜靜的從事她的工作,且平和的態度深獲民眾好評,也因為得到肯定,慢慢的克服了工作環境的不適。

由於對收費標準的了解而轉調負責保險申報業務;一方面為了早日進入狀況,另一方面也為了通過陸明珠院長所執行的「隨堂測驗」,她和其他非科班出身同仁一樣,用心編輯了一本只有自己看得懂的《葵花寶典》,好將一些不熟悉的藥名和價格清楚地背誦下來。

提到這些年來的心得,玉英姐說:「一切都是上主所做的安排!或許,我無法透徹上主的意向,然而,我只要依靠上主的德能,那麼,我就能夠善盡自己的本分,盡心盡力地為醫院服務。」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衝鋒陷陣的飛毛腿-李鳳嬌
民國71年7月17日到職 任職於門診護理單位 目前服務於業務部/醫事室

阿嬌姊於民國七十一年七月到職服務於門診護理單位,當時錢昆冰護理長親手製作的泡菜,是阿嬌姊最溫馨甜美的回憶;不過,真正讓阿嬌姊印象深刻的,還是在民國八十至八十二年,醫院為了建置電腦化作業系統時所發生的點點滴滴。

在落實電腦化的過程中,自稱「電腦盲兵」阿嬌姊經歷了一場震撼教育,她除了要面對無法適應的醫護同仁之外,她更要像「飛毛腿」一般,到每個需要她協助的單位衝鋒陷陣。至目前為止,對於醫院的作業流程,幾乎沒有其他同仁,能像阿嬌姊一般地熟練。

然而,基於一份疼惜晚輩的心,阿嬌姐還是語重心長地期許我們:「隨著醫療環境的變化,當前醫院需要的是富有熱忱、願意學習、勇於創新的年輕人,畢竟,為了醫院的永續經營,深耕與傳承是非常重要的。」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一步一步地接近上主-吳素珠
民國73年12月4日到職 任職於外科病房 目前服務於社區醫學部

吳姊於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任職於護理部,在服務患者的過程中,最令吳姊獲益良多的,就是參加了「安寧療護師資培訓班」。

當時,擔任護理長的吳姊,有機會帶領單位內護理同仁,以安寧療護的理念照護住院的癌末患者,除了讓一位卅多歲的肝癌病患,能夠坦然面對現實,妥善處理自己的身後事,也安慰了在走廊上哭泣的病患家屬,如何堅強地面對自己的未來。

然而,令吳姊的靈性生命,得到成長茁壯的關鍵,是在九十二年五月,兒子因意外兩度進出加護病房,對她所造成的強大衝擊。在當時的逆境中,吳姊認識了耶穌,更於今年五月廿九日,與陳志忠副院長一同領受聖洗聖事。

今日服務於社區醫學部的吳姊,不只期許著自己要以回報上主、回饋醫院的實際行動,讓單位業務能夠穩定發展之外,更專心致力於提升服務品質,讓聖保祿成為社區醫院的典範。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讓人如沐春風的「阿姊」-詹幼金
民國74年3月1日到職 任職於婦產科病房 目前服務於門診護理站

詹姊於民國七十四年三月任職保祿醫院婦產科,「小姐!妳是什麼血型?」「O型!」「O型?甘是肉黑黑的『黑』?」這是詹姊用親切的台語與產婦之間的對話,詹姊平常和同事、病患之間的相處就是如此地幽默,如此地「草根」。

談到教會醫院的特色,最令詹姊印象深刻的就是林春梅修女的歌聲;在幾年前,修女們每天早上,都會偕同院牧部同仁,抱著吉他到每個單位去領唱詩歌,「主如明亮晨星」就是詹姊最喜歡的歌曲,她回憶道:「就是這股溫馨祥和的暖流,讓醫院充滿了人情味。」

詹姊認為:「不管是對待病人或是同事,都要充滿活力、充滿朝氣,尤其是不該將心中的鬱悶,大剌剌地寫在臉上。」這也是身為「阿姊」的她,在眾人面前所展現的工作態度!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超乎所求的恩典-簡秋珠
民國74年4月1日到職 任職於藥局 目前服務於管理部/人事室

簡姐因婚後定居醫院附近,時常帶著小孩至醫院後花園散步,有天得知藥局應徵藥劑人員,未有任何工作經驗的她懷著嘗試的心,便幸運的成為本院的一份子;隨著人事室的成立,簡姐被安排至馬階醫院接受人事專業訓練,成為本院人事室的「第一顆種子」。

或許,在同仁眼中,簡姊是位:凡事講求制度的主管;不過,她卻常常表現出富有人情味的一面。簡姊說:「醫院就像是她的家一樣,二十年來院長及主管的用心及開明的領導下,讓我成長、進步,我由衷的感謝二十年以來聖保祿提供一個穩定的工作及收入,造就了一個快樂的家庭。」在這樣好的環境下,她對於工作的付出就像經營家庭一樣的用心及投入,醫院給予自由發揮空間,肯投入都會有收穫,她以聖保祿醫院為榮。

聖保祿宗徒說:「上主所成就的一切,遠超我們所求所想的。」或許,這就是簡姊心中的最佳寫照吧!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人見人愛的小天使-羅家芬
民國74年4月1日到職 任職於婦產科病房 目前服務於供應中心

家芬姊於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到職,她羞卻地與我分享道:「從小就是父母的掌上明珠,到醫院面試,也是父母陪我來的。當時的院長-陸明珠姆姆知道我不喜歡讀書,特地安排我到牙科,學習專業技術。」最讓家芬姊感念的是,黃芝英姆姆帶領自己進入信仰生活,領受上主的恩典。

除了信仰生活之外,讓家芬姊難以忘懷的,是民國八十年在醫院生產時,沈院長塞給她的兩顆大柳丁。這讓家芬姊感受到自己和院長的距離,原來是如此地親近;民國九十二年,婆婆罹患癌症,何慧芳修女和院牧部同仁所給予的支持和陪伴,更讓家芬姊有訴不盡的感恩。家芬姊謙遜地說:「大家對我的疼愛,是永遠說不完的。更何況,我只是那種『這個也不會、那個也不會』的員工。」

不過,也就因為大家的疼愛,讓家芬姊期許自己:必須繼續秉持著「追求卓越、超越顛峰」的精神理念,與聖保祿醫院,共同迎向「下一個」光輝燦爛的四十週年。

歲月留痕  伴我成長
『平淡是福』的醫師-鍾潮賢
民國74年4月1日到職 任職於泌尿外科至今

鐘醫師於民國七十四年四月到職至今在本院服務二十年有餘,初到本院服務,由一位開業醫轉變為一位受聘之外科主治醫師,對於醫院所提供之醫療設施如此簡陋頗為驚訝,對於修女們的勤僕、刻苦他始終難以忘懷。

記憶中,當時所使用之膀胱鏡,前面還附有小燈泡,相信現在的年輕醫師可能都沒見過,但對當時執行手術而言,卻是珍貴至寶。每當有器械、設施需求時,修女們總是露出同意又為難的神情,因為大家都知道,必須等到香港有淘汰器械時,才會輪到他們。可是,在鍾醫師的心中卻充滿感恩,因為不管如何艱困,修女們從來沒有晚發一天薪資;直到今天,保祿醫院仍繼續堅持著對員工的照顧,這樣的精神也是支持他在本院服務二十幾年的動力來源。

當時全院外科只有二位醫師,同時要兼顧門診、急診、病房工作,由於護理人員對醫師提供極大協助,從跟診、換藥、治療等一切醫療過程中,總是提供必要且無微不至的協助,因此儘管人力如此吃緊、設施如此老舊,但他仍覺得在這個醫院中找到行醫的快樂;因為有一群人在共同為這家庭付出。

他希望有生之年都在保祿工作,除非保祿不要他,否則他希望在這家庭中終老,在平淡中看見人生幸福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