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A A

沙門氏桿菌腸炎 -小兒科醫療團隊

時序進入夏天,小朋友發燒腹瀉的案例也有增加的趨勢。在溫暖的台灣,細菌性腸炎一年四季都可能發生,但在炎熱的夏季及初秋,因食物保鮮不易,容易成為細菌的溫床,是細菌性腸炎最為盛行的季節。最近,兒科門診常見到父母帶著發燒腹瀉的小朋友來就診,打開小朋友的尿布,上面的大便混雜粘液、鮮血絲或血水,總是讓家長非常擔心。

沙門氏桿菌是台灣最常見的細菌性腸炎病因,通常是因為食物受到細菌汙染而引起,也可能直接從被感染的人或動物,經由糞口途徑傳染。嬰幼兒由於使用尿布,家人亦十分容易因為照顧病童後未確實洗手,而感染沙門氏桿菌腸炎。沙門氏桿菌在進入人體後,大約有6~72小時的潛伏期,初期症狀包含發燒、腹絞痛、噁心嘔吐、帶血或膿樣腹瀉。發燒通常在病發的72小時之內緩解,而帶血腹瀉則可能持續數天,症狀嚴重程度與感染的細菌血清型也有關係,大部分患者可以自然痊癒,但少數可能出現菌血症及消化道外感染(例如骨髓炎、腦膜炎),尤其在嬰兒、免疫力低下者或老人,可能引起較嚴重的症狀。

治療方面,與一般腸胃炎相同,最重要的是以支持療法維持患者體液及電解質平衡。許多孩童雖然腹瀉但胃口及活力良好,此時以口服補充水份、營養及電解質就可以順利度過疾病期,但在小於三個月的嬰兒、老人、免疫力低下、腸道結構異常或曾接受手術的患者,以及臨床上高燒不退、症狀嚴重或疑有腸道外感染的病人,醫師則會考慮施予抗生素治療。

症狀緩解後,細菌會持續由糞便排出,歷時數天至數週不等。嬰幼兒排出時間可能會更久,甚至5%的五歲以下兒童可以排菌超過一年,也就是說居家衛生及感染防治在症狀痊癒後仍然很重要。

可以參考WHO食品安全五要訣:
(1)保持食品清潔
(2)生食熟食要分開
(3)食物要完全煮熟(尤其是雞蛋與家禽肉類)
(4)食物保存在安全的溫度
(5)使用安全的飲用水與食品

加上勤洗手、環境消毒等防治方法,預防勝於治療,就讓家人的腸胃都能安然度過炎炎夏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