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知識 : 聖保祿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A A A
B型肝炎簡介

受到病毒、藥物、酒精、化學藥品等傷害所造成的發炎反應,其中以病毒性肝炎最常見。目前肝炎病毒有A型、B型、C型、D型等四種。台灣地區是B型肝炎的高盛行區,它與肝癌、慢性肝炎以及肝硬化等疾病都有密切關連。

B型肝炎主要藉由感染者血液、體液及其分泌物傳染,傳染方式可分:

  1. 垂直感染:是因母親為B肝帶原者,在生產時胎兒經產道接觸到母親的血液或體液所造成的。台灣自民國74年起新生兒一律接種B肝疫苗後,帶原率已降至1%以下。
  2. 水平感染:是指帶有病毒的血液或體液,進入有傷口的皮膚或黏膜而傳染。不安全的性行為、輸血、打針、血液透析、針灸、穿耳洞、刺青、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都可能是B型肝炎的水平傳染途徑。

 

B型肝炎如何致病?

B型肝炎病毒,主要是藉由人體的免疫機轉導致肝細胞壞死。正常人體的免疫系統中的細胞毒性T細胞(淋巴球的一種),在體內的正常細胞受到感染時,它會將受感染的細胞殺死。由於B型肝炎病毒是在肝細胞內,所以細胞毒性T細胞在除去B型肝炎病毒的同時,肝細胞也就跟著陪葬了。

B型肝炎如何治療?

目前對B型肝炎治療效果較好的還是干擾素。干擾素可以抑制病毒及促進免疫系統,使得病毒的活性變低,肝發炎的狀況獲得改善,GOT、GPT數值下降。但B型肝炎表面抗原仍然存在,帶原狀態依舊存在。

 

B型肝炎如何治療?
  1. 避免使用消毒不完全的器械針灸、穿耳洞、刺青、紋眉、共用牙刷、共用刮鬍刀等。
  2. 血液中無抗體者,建議接受B型肝炎疫苗接種,產生免疫力。
  3. 日常保養方面,B肝帶原者需注意:
    (1)禁酒,勿信偏方,亂服成份不明的藥物或健康食品,以免增加肝臟負擔。
    (2)保持規律生活,避免過度勞累及熬夜。
    (3)依醫師指示定期追蹤檢查。建議B肝帶原者,每半年接受抽血肝指數、α-胎兒蛋白及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
何謂子宮肌瘤

子宮肌瘤,可概分成三大類:

  1. 漿膜下肌瘤:由子宮往腹腔內生長,臨床症狀較不明顯,可能要長到相當大才有症狀出現。
  2. 黏膜下肌瘤:往子宮內腔生長,臨床症狀較明顯,常常以經血量增加來表現。
  3. 肌層內肌瘤:位於子宮肌層內,是最常見的肌瘤形態。
子宮肌瘤徵象
  1. 臨床的症狀最常見的,就是月經的量增加,還可能會有骨盆腔的慢性疼痛,例如:痛經、性交疼痛等

肌瘤發生扭轉,也可能造成急性疼痛;若是肌瘤太大,壓迫到泌尿系統,可能造成頻尿、解尿困難,或是腎積水;壓迫到腸子,則可能造成阻塞或便祕。

子宮肌瘤的診斷

大部分的肌瘤可經由高解像度的超音波檢查做診斷。一些較大的肌瘤有時可藉由內診而摸到外診斷出來。

子宮肌瘤治療方法

可分成三部分,即定期觀察、藥物治療和手術治療。對於那些肌瘤並不會太大,或是沒有明顯的臨床症狀,我們可以定期觀察,並不需要治療。大部分的肌瘤,都是由女性賀爾蒙的刺激而長大,所以在更年期之後,肌瘤便會開始萎縮,若停經前沒有任何臨床症狀的話,停經後便不大可能再被肌瘤所困擾了。
並不是所有肌瘤都要接受手術切除,通常由醫師視臨床的症狀來決定。目前有很多外科手術,皆可經由腹腔鏡手術來完成,子宮切除也不例外。藉由腹腔鏡的輔助,執行子宮切除,不但可以減小傷口,而且術後恢復快,傷口感染的機會降低,住院時間也較短。

預防和護理

控制體重、適度運動、避免過度肥胖、少吃生冷食物及麻油,保持情緒平穩。發現月經不規則時及時就醫。以自然素食為主,避免食用與動物生殖系統有關的食物和含有大量賀爾蒙的食物、乳類及其製品、蛋類以及賀爾蒙飼養的動物之肉類。

何謂子宮頸抹片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是採取子宮頸及陰道後壁的剝落細胞所做的檢查,目的為了解子宮頸有無感染、發炎、異常細胞或是癌症發生之可能。
它是一種簡單、快速且無痛的檢查方式,它能夠在診所或醫院實行。檢查時,檢查人員會請您將底褲解下躺在內診台上,醫師會用陰道擴張器來擴大陰道。檢查過程中,以子宮頸刷將子宮頸四周和陰道後壁的細胞刮下,將細胞樣本抹在玻片上並迅速浸泡在固定液內固定,然後送至病理科進行細胞學檢查。

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

子宮頸抹片檢查結果大約分為以下四個情形:

  1. 發炎 發炎不是癌症,請不要緊張,對有性經驗的婦女多少都有可能是暫時性的或慢性發炎,通常醫師會先用藥治療,約3個月後再一次抹片檢查。
  2. 更年期缺乏荷爾蒙引起的變化這是正常的生理變化,經醫師診視後,如身體適合荷爾蒙治療,約3個月後再一次抹片檢查。
  3. 分析細胞不足表示取樣細胞太少,不足以判斷,須再重做一次抹片檢查。
  4. 『可疑細胞』進一步作陰道鏡及子宮頸切片檢查。有些醫院對於有子宮頸或陰道炎的患者,會通知「有發炎現象,請返診治療,再重做抹片」,這時候,有些較容易緊張的患者就會開始懷疑,會不會是「癌」,而不是「炎」,但事實上抹片為發炎現象者,絕大部分是出現較多的白血球或膿細胞而已,亦即真的只是發炎,不過由於少部分可能潛藏有異常變化的細胞,因此建議治療後,重做檢查。
子宮頸發炎的治療

一般而言,醫師會給予陰道塞劑,或合併口服藥物,大約一至二週即可痊癒,不過子宮頸上皮細胞的炎性反應需要更久的時間才能恢復正常,因此理想的狀況是三、四個月之後再做一次抹片檢查。

何謂胃食道逆流

正常人體構造中,食道與胃部上方連接處,稱之為賁門,其功能為預防胃內容物返流到食道。在正常情況下進行吞嚥動作時,賁門會打開以利食物由食道進入胃部,經由胃酸消化食物後,賁門又會收縮關閉,防止食物逆流。當賁門無法正常運作,胃酸或胃裡的食物沖回食道,就是俗稱的胃食道逆流症。

患者可能產生胸悶、心口灼熱(火燒心)等典型症狀,偶爾也可能引發咳嗽、口臭等現象。

造成胃食道逆流的原因

除了本身生理結構上的問題,如食道、胃之間的括約肌功能不佳、蠕動異常、幽門(胃之出口)阻塞等;有些人食道與胃之交接處在胸腔,以致壓力改變,都容易產生食道胃酸逆流情形。另外,腹內壓力太高,如:懷孕、體重過重或穿著太緊身的衣服,導致腹壓增加,亦容易產生胃食道逆流。

而某些食物可能使胃酸分泌增加,如:茶、咖啡、煙酒、脂肪、油炸食品、巧克力等。若過量攝取,易加重胃酸逆流的情形。

胃食道逆流的症狀

胃酸逆流會造成口腔酸苦、吞嚥不易、胸口灼熱的感覺。進食後彎身或躺下時,會有症狀加劇的感覺。經常或重覆的需要清理喉嚨、聲音嘶啞或夜間喘或乾咳。而長期的胃酸逆流,嚴重時會造成逆流性食道炎,進而引發腐蝕潰瘍而出血。

胃食道逆流的診斷方式

內視鏡檢查可觀察食道黏膜發炎之情形,為診斷胃食道逆流之首要工具。但有少數患者,以內視鏡檢查也無法發現黏膜的變化,此時,攜帶式食道酸鹼度測定,可提供進一步的診斷,可實際計算1~2天內胃酸逆流之頻率與時間,評估與臨床症狀的符合度。

預防與保健
  1. 避免腹壓增加,導致胃排空緩慢。應避免穿過緊的內衣、腰帶、褲子;肥胖者可適度減重,對症狀改善有良好效果。
  2. 飲食定時定量,勿暴飲暴食。避免重口味、油炸、高脂肪及容易刺激胃酸分泌的食物,如:糯米、麵包類、巧克力、薄荷、辣椒、洋蔥、酒類、咖啡因、檸檬汁、蕃茄汁、柳丁汁等。
  3. 抽菸會降低食道括約肌張力,戒菸有利於症狀的改善。
  4. 飯後3小時內不宜躺下,避免睡前2小時內進食,睡覺時可墊枕頭讓床頭高15-20公分,以防止胃酸逆流。
  5. 避免服用可能降低下食道括約肌壓力的藥物,如:鎮定劑、止痛劑、某些降血壓藥等。
何謂消化性潰瘍

消化性潰瘍是指因胃酸和蛋白脢的作用而造成胃腸道內壁黏膜嚴重受損的疾病。依發生部位的不同,而有不同名稱。如果發生在十二指腸,就叫做十二指腸潰瘍;發生在胃,就叫做胃潰瘍。當潰瘍發生時,若是沒有妥善的治療,可能會導致腸胃道出血、穿孔或胃出口阻塞等併發症。

典型的臨床表現症狀在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有些許不同,詳見下表: 

 

 

胃潰瘍 十二指腸潰瘍
疼痛時間 進食後約30-60分鐘 空腹、尤其深夜時
進食對疼痛的影響 進食往往會增加疼痛 進食可減輕疼痛
胃酸分泌量 正常至減少 正常至增加
疼痛部位 上腹部 上腹部
疼痛時表現 上腹部疼痛、悶脹感、燒灼感、噁心、嘔吐、吐酸水

 

造成消化性潰瘍的原因

1.胃酸、胃蛋白酵素分泌過多或膽汁逆流所致。
2. 長期服用藥物,如:阿斯匹靈、類固醇、止痛藥等,破壞胃腸道黏膜加上胃酸刺激導致潰瘍形成。
3.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存在於胃幽門的黏膜內。當胃幽門螺旋桿菌緊密附著在黏膜表皮上,會導致黏膜細胞的傷害;它也會分泌某些消化,破壞胃黏膜表皮細胞,引起炎症反應,造成胃黏膜的傷害。
4.其他因素:抽菸、酗酒、壓力或胃黏膜再生能力不足等。

消化性胃潰瘍檢查方式
  1. 胃鏡檢查:瞭解食道、胃黏膜組織潰瘍損傷的情形,必要時可做組織切片,以檢測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惡性病變。
  2. 上消化道之鋇劑攝影:瞭解食道、胃、十二指腸有無病變,但缺點是微小病變可能無法偵測,且不能直接作切片,目前已甚少做為第一線檢查。
  3. 碳13呼氣檢驗:檢測有無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治療方法

制酸劑、乙型組織胺接受體拮抗劑或質子幫浦抑制劑,可抑制胃酸幫助潰瘍癒合。
連續治療八週可達到九成左右的治癒率,但有6~7成的患者在停藥後,一年內會復發。

預防保健
  1. 目前無確切證據顯示飲食與胃潰瘍的因果關係,原則上應避免三餐不定時、狼吞虎嚥及暴飲暴食。
  2. 避免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胡椒粉、油炸食物、酒精、咖啡、可樂、濃茶等,經常食用易造成胃黏膜的潰瘍、發炎。
  3. 禁止抽菸,因會刺激胃酸和胃蛋白的分泌,引起復發的重要誘因。
  4. 依醫師指示服藥,切勿亂服成藥,尤其阿斯匹靈及易傷胃的消炎止痛藥物,宜小心使用。
  5. 儘量減輕生活壓力,避免不必要的緊張。

高血脂的定義是血中脂質含量過高,即三酸甘油或膽固醇的血中濃度增高。
下列原因會造成高血脂:

  1. 先天性:即遺傳體質
  2. 後天性:食物中攝取過多的飽和脂肪酸或膽固醇、糖尿病、腎臟病、肝病、甲狀腺功能過低、藥物、抽菸。

如果要避免高血脂症, 日常生活可採下列方法:

  1. 均衡飲食 (肉、魚、蛋、奶、豆、五穀類、蔬果類)
    (1) 避免或減少攝食「高膽固醇、高飽和脂肪酸」食物動物的皮、油脂、內臟。常見的食物如:腦、肝、腸、腰子、蹄膀、香腸、臘肉、熱狗、五花肉、未去油的肉湯、奶油…等。
    (2)「三酸甘油脂」過高者,應減少攝食下列食物過甜的食物及飲料、油煎油炸的食品、酒類、核果類(花生、瓜子、腰果、核桃…),或是五穀類(馬鈴薯、玉米、米飯、麵)等。
    (3) 食用油應採用含「不飽和脂肪酸的油脂」如:大豆油、玉米油…等,炒菜油脂不宜過量。
  2. 適度的運動可提高血中好的高密度膽固醇,可增加心、肺、血管、肌肉的功能,也可幫助控制體重,最好養成每日運動的習慣,每次20~30分鐘以上。如:散步、快走、游泳、羽球、舞蹈、體操…等。
  3. 戒菸吸菸所得到的尼古丁及二氧化碳增加,是造成心臟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根據研究戒菸後可增加血中好的高密度膽固醇,減少動脈硬化的機率。
  4. 避免肥胖高血脂會促使動脈硬化,若再加上體重過重, 更加重心臟血管工作負擔。
  5. 如果以上方法均無法控制高血脂症,必需按照醫師指示服用降血脂藥物。
何謂痛風

痛風發生的原因是尿酸結晶沉積物,卡在結締組織或是關節腔內所導致的。這些結晶沉積物,會引起關節產生發炎的紅、腫、熱、痛以及僵硬的症狀。好發部位通常是大腳趾,其他包括腳踝、腳跟、膝蓋、手腕關節、手指關節及手肘等。
而所謂的尿酸,是一種普林的代謝產物。普林是人體及許多食物的組成成分。正常情形下,尿酸會經由腎臟代謝而排出體外;但是當人體內尿酸過多,或是腎臟代謝減少,就容易導致高尿酸血症,進而形成痛風。

痛風的典型病程進展有以下四階段:
早期無症狀高尿酸血症→急性痛風發作→反覆痛風發作→痛風石形成,關節變形,尿路結石,腎病變。

痛風的高危險群
  1. 家族有遺傳痛風的體質。
  2. 年齡超過40歲。
  3. 男性。
  4. 有飲酒或嗜酒的習慣。
  5. 高普林的飲食型態,例如動物內臟、貝殼類、海鮮等。
  6. 腎病患者或服用利尿劑的病患,也較容易罹患痛風。
預防保健與低普林飲食

基本上痛風是不能根治的一種疾病,但可以透過適當的保健方法及飲食控制,來預防痛風的反覆發作,減輕不適。

  1. 避免攝取過多蛋白質:食物中的蛋白質,經消化分解後,也會產生普林。因此以每日每公斤體重攝取一公克蛋白質為佳。
  2. 避免過度肥胖。肥胖會促進尿酸合成亢進,也會阻礙尿酸的排泄。但應注意,體重過重時宜慢慢減重,每月以減輕一公斤為限,以免因組織快速分解而產生大量普林引起急性發作,且在急性期也不應減重。
  3. 避免食用高普林食物:高普林食物例如動物內臟、貝類海產、過量的肉類、乾豆類、香菇、花椰菜、菠菜及蘆筍等,應避免攝取。
  4. 喝水,避免食用太油膩的食物:過量的脂肪會阻礙尿酸的排泄,所以烹調要注意油量,也應避免由炸類食物。可多喝水,促進尿酸的排泄。
  5. 避免飲用酒類:避免飲用酒類,尤其是啤酒。因其在體內代謝時,所產生的乳酸會影響尿酸排泄,易促使症狀發作。
  6. 勿穿過緊的鞋子以保護關節。發病時可抬高患肢,讓患部適當休息,以冰敷來緩解疼痛。
何謂幽門螺旋桿菌

幽門螺旋桿菌為螺旋狀具有4~6個纖毛的革蘭氏陰性菌,於1983年由澳洲的馬歇爾醫師在胃部發現的。它可分泌尿素將尿素轉換為鹼性的氨,使細菌本身不會受到胃酸破壞,同時會分泌消化酵素破壞胃黏膜細胞,造成胃黏膜發炎。其目前已被認定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及胃黏膜相關淋巴癌之發生有密切關係。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

幽門螺旋桿菌的傳染途徑,可能為接觸傳染。它經由受污染的飲水、食物、唾液的接觸造成傳染。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症狀

多數得到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是沒有症狀的。有些人可能出現一些輕微腸 胃道症狀,例如上腹部疼痛、腹脹、消化不良、沒有食慾、噁心或嘔吐,嚴重時則可能形成胃潰瘍或十二指腸潰瘍。

如何檢測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檢驗是否有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以經由內視鏡切片的方法做組織學檢查、細菌培養、尿素試驗來得知。

非切片的檢驗方法如以下三種:

  1. C13呼氣試驗:先收集受測者空腹時的二氧化碳,之後服用含有C13的尿素測試劑,若體內有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則可將尿素轉化成氨和二氧化碳(C13O2),收集受測者所呼出的二氧化碳,與空腹時的二氧化碳做比較,測定C13的劑量,證明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
  2. 血清抗幽門旋桿菌抗體測定:抽血檢測血清中是否幽門螺旋桿菌IgG抗體,若有抗體表示過去曾經感染,或現在正在感染。
  3. 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測定法:利用酵素免疫分析法,檢測糞便中的幽門螺旋桿菌糞便抗原。
治療方式

幽門螺旋桿菌的治療方法目前最常使用的即為三合一藥物療法。除了用質子幫浦抑制劑(抑制胃酸的分泌),再加上兩種抗生素。7~14天療程,可使旋桿菌根除率達80~90%。通常在治療4~6週後,會再測定幽門螺旋桿菌的存在與否,評估菌種根除的狀況。

何謂脂肪肝

脂肪肝是指肝臟組織中脂肪含量高於5%。當人體攝入過量的脂肪時,肝臟無法清除過剩的脂肪,就會使肝臟的脂肪儲量逐漸增多;而當肝臟受到藥物、酒精、病毒性肝炎等侵害造成功能受損時,或因肥胖、糖尿病、長期營養不均衡等影響,而不能夠發揮正常代謝脂肪的功能時,同樣也容易造成脂肪肝的情形。
脂肪肝可分為輕度、中度、重度三種程度。目前診斷脂肪肝最佳方法是腹部超音波,該方法無傷害、快速、敏感且可靠性強,可以判斷肝臟脂肪堆積的程度。
一般脂肪肝大都屬於良性疾病,只需定期追蹤即可。但若是長期酗酒造成肝臟受損引起的脂肪肝,嚴重者仍會引起肝炎導致肝硬化;若非酒精性脂肪肝在長期追蹤下,僅有少數人會發生肝硬化。

預防與治療

脂肪肝雖然較不容易發展成肝硬化,但仍要重視它的預防和治療。引起脂肪肝的因素包括:肥胖、糖尿病控制不良、長期飲酒、急慢性肝炎及使用損害肝臟的藥物等。若是因肥胖或喝酒等因素所引起時,應少吃油膩食物,多運動以減輕體重改善脂肪肝。
在飲食方面,可採低脂肪飲食,限制動物內臟、肥肉、蛋黃、甜食、巧克力等動物性脂肪及高糖類食品的攝取;選擇高蛋白及富含維生素類的食物,如:脫脂牛奶、豆製品、新鮮蔬菜及水果。而燕麥、小米、黑芝麻、黑木耳、海帶等食物,則能幫助脂肪的分解,減少脂肪堆積。

運動方面,規律的有氧運動,如:慢跑、騎腳踏車、游泳,能有效減少體內脂肪堆積,降低脂肪肝。至於其他因素引起的脂肪肝,只要能找出原因對症治療,如:控制血糖、停止對肝臟有傷害的藥物、酒精攝取等,也能有效改善脂肪肝。

何謂骨質疏鬆症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定義,「骨質疏鬆是一種因骨量減少或骨密度降低,導致骨骼脆弱,並使骨折的危險性增高的一種疾病。」正常情況下,骨質自出生後會在三十歲左右達到最高峰,之後就慢慢減少。而女性在停經後骨質流失的速度更會加快,易產生停經後的骨質疏鬆症。

骨質疏鬆症早期通常沒有症狀,經常是有腰酸背痛、脊柱或關節變形、身高變矮及駝背現象,或是造成骨折以後才發現。

通常年長者、有家族病史、身材瘦小、鈣質吸收不足者、長期服用類固醇、抗凝血藥物、罹患甲狀腺疾病、肝腎功能受損者、癌症病患、更年期的婦女,以及其他一些不良的生活型態,例如:缺乏運動、酗酒、咖啡因攝取過量、抽菸等都是骨質疏鬆症的高危險群。

骨質密度測定,可以在骨折尚未發生之前,斷定受測者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

世界衛生組織的骨質密度分級
正常 (Normal) 骨質密度≧-1
骨量減少 (low bone mass) 骨質密度–1~–2.5
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2.5
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骨質密度≦–2.5和骨折
如何預防骨質疏鬆

骨質疏鬆症的預防,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應該從年輕時就要有存骨本的觀念。

  1. 多喝牛奶,攝食含鈣量高的食物,如:小魚乾、豆類食品、海帶、紫菜、芝麻及 深色蔬菜等。
  2. 不食用咖啡因過量的食物,如:茶、咖啡、可樂。
  3. 避免抽菸、喝酒。
  4. 適當日曬:因陽光能幫助身體產生維生素D,促進腸道對鈣的吸收,
  5. 適當的運動,如:慢跑、騎單車、步行等,能增加骨質預防骨質疏鬆症。
  6. 走路速度應放慢、放穩,增加平衡感,以減少跌倒造成骨折。
  7. 維持適當的體重,不要過度減重。
何謂高血壓

血壓是維持血流循環的一種壓力,當心臟將血液送出,血管被血液壓迫所產成的壓力,就稱之為血壓,分為收縮壓及舒張壓。

收縮壓是指當心臟收縮時將血液打出,血管內的壓力,稱為收縮壓;而舒張壓則是指心臟舒張時血管內的壓力,舒張壓。詳細分級如下表:

分類 收縮壓(毫米汞柱mmHg) 舒張壓(毫米汞柱mmHg)
分類 收縮壓(毫米汞柱mmHg) 舒張壓(毫米汞柱mmHg)
正常血壓 <120 <80
高血壓前期(警示期) 120-139 80-89
第一期高血壓 140-159 90-99
第二期高血壓 ≧160 ≧100

高血壓前期是指血壓值介於正常血壓與高血壓之間,此階段不算疾病階段,但必須針對飲食及生活型態作改善,否則很可能進展成高血壓。

高血壓對身體的影響

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是全身性的。當血管長期暴露在過高的壓力下,血管壁的內皮細胞會受損,若是患者合併有糖尿病、高血脂、抽菸等,脂肪會沉積在血管壁下的內皮下層,形成粥狀動脈硬化斑塊,造成血流減少,甚至塞住血管,導致梗塞的發生。

針對腎臟方面,可能引起腎臟衰竭、尿毒症;心臟方面可能會造成左心室肥大、心衰竭、心肌梗塞;另外還有中風、視網膜出血剝離等。

高血壓的症狀

>高血壓常被稱為沉默的殺手,通常初期不會有症狀,直到重要器官受損,如:腦、腎臟、心臟或眼睛受到損傷,可能有失眠、疲倦易累、頭痛、頭重感、眩暈、耳鳴、肩膀痠痛、顏面潮紅等症狀,而這些症狀通常是沒有適當的治療高血壓而造成器官損傷。所以,最好定期測量血壓。

高血壓的預防與控制
  1. 維持理想體重,採用低鹽、低油飲食。
  2. 避免高膽固醇食物,如蛋黃、海鮮、動物內臟等。
  3. 維持大便通暢,預防便秘。
  4. 維持規律作息,適度的運動及充份的睡眠與休息。
  5. 不抽煙、少喝酒。減少每日咖啡、濃茶的攝取量。
  6. 維持輕鬆的心情,保持情緒平穩,凡事不急躁。
  7. 定期量血壓。遵照醫師指示用藥,勿隨意增減藥量,或擅自停藥。
正確的血壓測量法
  1. 每天可在家中同一時間,同一手臂,測量血壓,並作成紀錄提供醫師做治療之參考。
  2. 測量血壓前應休息5~10分鐘,前30分鐘避免吃東西、運動、抽菸、喝咖啡或茶等刺激性飲料。
  3. 最好穿著寬鬆衣服,衣袖不可太緊。採坐姿,手臂位置與心臟同高。
  4. 血壓計的壓脈帶置肘上2公分,感應點應對到手臂內側脈搏搏動點。
  5. 若需重新測量血壓,應鬆開壓脈帶,休息至少2分鐘再測量。
何謂糖尿病

糖尿病是因為體內胰島素分泌不足或胰島素作用不良,引起醣類、脂肪及蛋白質的代謝異常,造成血糖濃度上升所致。正常成人空腹血糖值範圍為70~110mg/dl,飯後兩小時應低於140mg/dl。目前的診斷標準,只要符合下列三項的任一項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1. 空腹八小時血糖值≧126mg/dl。
  2. 葡萄糖耐性測驗二小時後血糖值≧200mg/dl。
  3. 隨機測得的血糖值≧200mg/dl,同時合併有糖尿病相關症狀,如:多吃、多喝、多尿。
糖尿病的分類

糖尿病主要分為兩型。第一型糖尿病是因病人胰臟無法生產胰島素,而須終身接受胰島素治療。占所有糖尿病約5%,患者通常為小孩或年輕人。第二型糖尿病則與家族遺傳的相關性很高,約佔95%。常發生在40歲以上成人,多為體重過重者、缺少運動或壓力,導致胰島素的分泌不足合併胰島素阻抗。

糖尿病的典型症狀:多吃、多喝、多尿、疲倦及體重減輕等。其他症狀還包括手腳麻,視覺模糊,皮膚傷口不易癒合等。但也有50%病人沒有任何症狀。

 糖尿病的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患若長期未妥善控制血糖,將會有慢性併發症的產生:

  1. 眼睛病變:視網膜病變、白內障、黃斑部水腫及青光眼等。
  2. 腎臟病變:引起蛋白尿,嚴重者引起尿毒症,終身洗腎。
  3. 神經病變:包括自主神經或週邊神經的損傷,手腳發麻及感覺遲鈍,病人常因感覺異常容易受傷、足部因而感染、傷口癒合慢。
  4. 心臟血管病變:腦、心臟等部位的動脈硬化,可能造成腦中風、心肌梗塞及周邊血管阻塞。
如何預防慢性併發症

糖尿病為終身的慢性疾病,無法根治,須由飲食控制、適度運動及日常生活保養,以避免併發症的產生。其控制目標如下表:

項目 控制目標
飯前血糖(mg/dL) 70-130
飯後二小時血糖(mg/dL) 140以下
糖化血色素(%) 6.5以下
總膽固醇 160以下
高密度膽固醇(mg/dL) 40以上
三酸甘油脂(mg/dL) 150以下
血壓(mmHg) 130/80
身體質量指數BMI(kg/m) 18-24
糖尿病患者飲食原則
  1. 定時定量,均衡攝取五穀根莖類、奶類、蛋豆魚肉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等食物。
  2. 多攝取富含纖維質的食物,如:全穀類、蔬菜類及水果類。因纖維質會延緩食物的消化吸收,可減緩對醣類的攝取。
  3. 採清淡、低油的烹調原則,可多選用水煮、清蒸、涼拌、清燉等方法,避免油炸、油酥等高脂食物,以維持良好的血脂控制。
  4. 避免過鹹的食物,以新鮮食物為攝取原則,少吃醃漬食品或罐頭類食物。
  5. 減少含糖的烹調,如:糖醋、茄汁、蜜汁、醋溜等方法。
  6. 避免吃含糖食物或精緻類的食物,如:蛋糕、甜甜圈、餅乾、冰淇淋、加糖飲料、糖果等。
  7. 肚子餓或吃不飽時可選擇低熱量的食物,如:大番茄、無糖或代糖作的果凍、愛玉、仙草、蒟蒻、白木耳等低熱量食物。
  8. 酒精:盡量避免空腹喝酒。
糖尿病患者運動原則
  1. 常規運動每週維持3至5次,最好搭配有氧運動如游泳、慢跑、騎腳踏車、散步。
  2. 運動時間最後在飯後1-2小時,避免在注射完胰島素或空腹時運動,以免發生低血糖。
  3. 運動強度要慢慢地增加,不可從事急速變化的運動,運動前後應做適當的暖身運動。
  4. 運動時可隨身攜帶方糖、糖果或含糖飲料,萬一低血糖時,可以使用。
  5. 運動時穿著適當的鞋襪,不要赤腳運動。
糖尿病患足部照護
  1. 不可赤腳行走避免受傷。
  2. 天冷時,選擇襪子保暖,不可使用熱水袋、電熱毯,避免因感覺不良傷害足部。
  3. 將趾甲修平,不可剪太深,或傷害到趾甲床。
  4. 避免穿高跟鞋、尖頭或露出趾頭的鞋子。